3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率队赴青岛,调研空天动力结构服役安全试验大科学先导装置基地建设情况。该大科学先导装置由西安交通大学牵头,依托青岛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研究所进行建设,入选教育部“十五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项目。
全重支撑 探边摸底

陈雪峰教授及相关试验平台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大科学先导装置的建设规划和进展,张立群校长对先导装置的阶段性建设成果表示高度肯定。他指出,学校联合青岛市及西海岸新区共同打造空天动力结构服役安全试验大科学装置,是基础研究牵引、应用研究支撑,校企地协同、产学研链通,产学研用携手“融”出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新动能的生动实践,紧扣着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张立群校长要求,依托校内交叉学科实力,进一步协同校企地优势资源,聚焦空天动力结构服役安全领域重大基础性科学技术问题,学科交叉赋能,多维度、多渠道、多思路,广泛扩展建设资源,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加快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不断产生原创性、颠覆性突破,持续探索高校科研创新力量建制化、有组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新模式、新举措,服务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
调研之前,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会见了张立群校长、李应红院士一行。

该先导装置由李应红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依托“航空动力系统与等离子体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长期研究积累,聚焦天地一致性、超长服役寿命、极端工况服役安全等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与探边摸底的大型试验装置构建。
面向航发 国际领先

西安交通大学积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集能源、电气、材料、力学、制造等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优势力量,2016年布局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并建设成为西安交通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先后承担了一批“硬碰硬”的国家战略任务,产出了一系列“个顶个”的一流学术成果,逐渐成为国内航空发动机领域创新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

陈雪峰教授2014年牵头了“航空发动机运行安全基础研究”973项目,先后与中国航发商发成立了“航空发动机健康管理与运行安全”UIC,与中国航发涡轮院成立了故障诊断UTC,成立了健康管理支撑团队。该团队面向航空发动机振动故障这一长期困扰我国国产发动机研制批产与服役安全的核心关键难题,发明了航空发动机快变信号匹配诊断技术,研发了系列化监测诊断软硬件系统,推广应用于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维修与使用等企业,批量装机应用,在保安全、促研制、降成本方面效益显著,牵头制定了国际标准,多人长期入选高被引科学家,获欧洲信号处理学会最佳论文奖(1/1854 篇)、 IEEE Oakes 先进奖、 IMS技术奖、 IEEE杰出工程奖等,“航空发动机机快变信号匹配诊断技术及系列化机载系统”获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校企地合作 铸国之重器
使命担当,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生力军。2020年,二十余位院士专家齐聚创新港,启动论证空天动力结构服役安全试验大科学装置;2022年,学校与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联合共建青岛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研究所,依托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空天科技产业集群优势,率先启动先导装置建设。校企地探索形成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模式,现已形成覆盖研发设计、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及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成为空天动力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围绕“四极”、创新赋能,持续聚焦航空发动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战略目标,凝心聚气谋发展、追赶超越创一流,聚焦引育战略科学家、打造空天动力创新高地的关键任务,始终面向重大需求、勇担国家使命、服务区域发展,前沿引领,打造基础研究主力军;应用推进,校企地联合,铸国之重器,为航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做出交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