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所概况 > 系所简介

研究所简介

一、研究所简介

航天制造与信息工程研究所:是西安交通大学首个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运行的科研单位,50%师资为中国航天科研单位实质双聘的教授/博导。2020年研究所依托机械工程学科成立,是西安交通大学“校-院-所”三级架构下的科研实体单位,落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研究所主要聚焦空天往返动力、太空制造、在轨维护等领域,与航天科技大院大所建立深融联合体,全国首创了“新港三融”新模式,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有机赋能航天科技,实现基础研究和重大需求有机结合,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基地与平台

空天往返动力与智能制造校企产教融合平台:是以航天制造与信息工程研究所为核心,以“三中心、两团队、一联盟”校企合作基地为支撑而形成的产教融合示范平台,深度落实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产学研深度融合进行有组织科研新模式探索的试验田,也学校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改革探索的重要基地之一。2023年,荣获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团队称号;2024年,获西安交通大学优秀校企产教融合平台称号。

陕西空天推进技术创新中心:是以航天制造与信息工程研究所、空天往返动力与智能制造校企产教融合平台为基础,由陕西省委相关部门2025年2月正式批准的省部级科研基地,创新中心聚焦空天交通、运载及推进相关技术,设置系统总体与创新设计、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智能科学与健康监控三大方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运行,落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汇聚国内外创新拔尖人才,打造未来交通交叉领域的创新发展高地。

(1)空天往返先进推进创新中心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与航天六院十一所共建,主要面向重复使用新型航天动力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主任由航天六院副院长、国家级领军人才、航天制造与信息工程所教授王春民担任。

(2)空间智能制造研究中心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与航天五院共建,主要面向空间在轨制造、在轨维护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主任由航天五院型号总师、国家级领军人才、航天制造与信息工程研究所教授刘乃金担任。

(3)航天固体动力先进制造联合创新中心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与航天四院下属制造单位共建,主要面向航天动力智能制造、装配生产线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主任由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副院长、航天制造与信息工程研究所教授周光辉担任。

4)新型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动力联合创新团队

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与航天六院十一所深化落实校企深融任务共建的示范团队,首席科学家由李应红院士担任,首席总师由六院李斌副院长担任,总指挥由六院王春民副院长、西安交大陈雪峰教授担任,总师由六院南向谊研究员、西安交大刘金鑫教授担任,办公室主任由六院马元研究员担任。

(5)液体火箭发动机健康管理系统联合研制团队

2023年,航天六院十一所发起成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健康管理系统联合研制团队”,西安交通大学作为副组长单位,团队成员还包括航天一院、八院、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科研人员,技术负责人包括六院十一所杨亚龙、西安交通大学马猛等。

6)航天超材料/超结构技术创新联盟

2023年,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发起成立,西安交通大学作为主要成员单位,理事长由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材能中心主任、国家级领军人才、航天制造与信息工程所教授王鹏飞担任。

三、研究方向

航天制造与信息工程研究所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任务,汇聚了一批跨单位、跨学科、跨系所科研力量,主要聚焦如下方向科研方向(招生方向)。

(1)空天往返动力系统智能设计、制造与监控

包括航空/火箭/组合发动机的建模与数字孪生、紧凑换热设计与制造、高速透平设计与仿真、热声振荡与燃烧仿真、金属疲劳失效、结构损伤检测、复合材料跨尺度仿真与制造工艺、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大数据与深度学习、发动机检测机器人、特种检测技术等。

(2)新型航天器、太空制造与空间在轨维护

包括航天器建模与数字孪生、星群网络协同计算、柔性电子、薄膜天线、3D/4D打印、太赫兹检测与器件、柔性能源转换材料和器件、姿轨与动力学控制等;空间科学与试验载荷、太空在轨制造、制造服务系统、复杂产品装配与数字孪生、离散车间制造系统、空间机器人的系统、视觉与图像处理等。

航天制造与信息工程研究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上面、青年项目;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某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两机专项项目、国防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