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航天制造与信息工程研究所(简称航天所)面向未来空天往返先进动力、智能航天器、空间智能制造等国家重大需求、前沿探索领域,建立了与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航天四院等单位的全面深入合作机制,针对校企深融模式创成、重大任务研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初步成效。在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27周年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110年华诞之际,航天所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教融合组织开展并深度参与了一系列的活动,为赋能百年机械与圆梦中国航天不断努力进取。
——任务牵引、协同育人——
4月8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推进大会,航天制造与信息工程研究院所长、联合创新团队总师刘金鑫作为代表参加“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示范项目——“空天往返动力与智能制造实战育人项目”的签约仪式。航天所教授刘乃金(航天五院钱学森实验室副主任、西安交大-航天五院“空间智能制造研究中心”主任)、航天所教授王鹏飞(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材料与能源中心主任)、航天所教授李光熙(航天科技六院冲压及组合发动机总指挥)、航天所教授杜飞平(航天六院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航天所联合创新团队主任马元(航六院11所五室主任)等作为代表受聘未来技术学院企业导师。通过组建“科学家+工程师”联合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将双导师、多导师协同育人落到实处,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未来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签约仪式
航天所空天往返动力创新团队总指挥陈雪峰教授受聘未来技术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副主席,并作为未来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方向的校内导师代表进行了发言。他指出联合创新团队率先打造了“新港三融”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校企深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组织科研、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等方面形成了新机制,同学们在听得到枪炮声的地方上演着“师生一起、跟我上”、“孜孜不倦、挥汗如雨”的战斗场景,先后形成了“疫情尖刀队”、“归零突击队”、“一流测试队”等创新小组,在全球首个领先试飞任务中已经发挥了核心作用。未来将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机制体制方面不断创新,以企业冠标、学科交叉模式培养高精尖人才。“作为导师,我将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最高标准与崇高使命!”
校内导师代表、航天所空天往返动力创新团队总指挥未来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方向博士生导师陈雪峰
航天所双聘教授李光熙表示,作为未来技术学院企业导师,将做好学校和企业的桥梁,创新双导师运行机制,希望双方共同传承西迁精神、航天精神,围绕国家装备急需和“卡脖子”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培养学生从工程实际中发现、解决问题,加快推动航天装备迭代发展,共创校企美好未来。
企业导师代表、航天科技六院冲压及组合发动机总指挥、西安交通大学航天所教授李光熙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陕西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扬等一行及刘乃金、王鹏飞等一行前往创新港泓德楼参观空天往返与智能制造校企深融平台,航天所创新团队陈雪峰总指挥介绍了平台发展及联合创新团队部分成果,联合创新团队成立背景、运行机制、人员构成、队伍建设、"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等情况。

航天所创新团队陈雪峰总指挥介绍空天往返动力与智能制造校企深融平台
航天所创新团队陈雪峰总指挥介绍联合创新团队部分成果
——前沿创新、面向未来——
4月8日下午,航天所刘乃金教授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向空间多源威胁感知的星群数字孪生建模及协同计算方法研究”项目在创新港顺利召开项目启动会,项目合作单位航天五院、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专家与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对项目核心关键技术实施方案、核心应用场景以及攻关研究难题进行充分质询与讨论,同时对项目实施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需要提升的内容提出了宝贵意见与建议。9日上午,航天所牵头组织的“可重构天线制造项目群”项目也在创新港顺利召开项目启动会。会议围绕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目标、研究方案与实施计划等内容展开研讨,来自航天五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航天科技创新院、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504所、上海光学机械精密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项目组人员参加了会议,项目群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项目面向未来可重构天线设计与制造的应用创新,同时强调了项目应围绕核心目标共同协作,推动领域的技术突破以及示范性应用。
刘乃金教授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在创新港召开项目启动会
“可重构天线制造项目群”项目在创新港召开项目启动会